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 产业协同有序推进
区域交通物流稳步发展。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主的临港经济区、保税区、自贸区等正在成为新的物流功能区。在仓储物流方面,随着北京部分仓储物流企业外迁,天津、廊坊、保定等周边城市的仓储功能得到发展。天津有望成为京津冀区域的仓储物流中心。京津冀仓储物流市场迅速扩大,货运量和行业生产总值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此外,京津冀仓储物流业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在货物运输方面,京津冀区域货物运输“公转铁”步伐加快。 (河北日报记者米彦泽)
联防联控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生态联防联控体系的参与主体和治理对象多元化、网络化发展,治理手段由单一强制性行政命令向规范法治、市场激励、宣传引导转变,覆盖区域由割裂分离向更具连贯性转变,整体上逐步向精细化、动态化、专业化、成熟化迈进。
“多节点”城市综合承载力增强。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不断强化;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有所增强。多个节点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有序推动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三轴”人口产业集聚作用显著。京津、京保石、京唐秦是京津冀区域的主要通道,是区域主要的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轴,产业要素的轴向集聚作用显著。京津发展轴沿线主要城市北京、廊坊、天津经济发展速度快,“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建设步伐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优势突出。京保石发展轴沿线主要城市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京唐秦发展轴沿线的天津市宝坻区、唐山、秦皇岛等地的产业对接协作工作不断深入。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效果显著
区域协同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典模式。在基础研究的区域协作方面,京津冀三地以签署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等方式,打破科研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构建跨区域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发挥三地科研机构和院所协同创新的叠加效应,有效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共享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
水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京津冀三地水质有明显改善,水生态改善稳步推进。2015年以来,三地加快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和建立,增加区域内水生态改善合作,在永定河补水、引滦入津、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北大首发院副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2》主编冯长春介绍,2015年以来,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逐步完善。
构建内联外通的区域交通设施和通道网。目前,京津冀区域内国省干线“断头路”基本打通,公路网的未来建设将以存量更新为主。在城际交通方面,三地联手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建立多层次、互相联通的轨道交通网络,环首都1小时生活圈逐步形成。在机场群和港口群建设方面,京津冀机场群主要以“三地四场”为核心,通过轨道交通连接四个核心机场,已初步形成统一管理、差异化发展的格局。京津冀港口群的建设以天津港为核心,河北港口为两翼,将建成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世界级港口群。
生态系统区域优化。三地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分标准,划分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2017年京津冀三地森林总面积达509.3万公顷,较2012年增加了6.17%,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2%,基本遏制了沙化土地扩展。
科技创新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4-2019年,京津冀三地达成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063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的分支机构超过8000家。河北与京津两地合作共建的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市场、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载体超过210家,2019年与北京达成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14亿元。
产业分工格局初显。京津冀三地产业优势各异、产业分工格局逐渐明确。北京先进服务业比较优势最大,并且有扩大趋势。天津一般性服务行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一些服务行业开始建立比较优势。河北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第二产业,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力。
京津冀客运一体化程度较高。区域陆路交通网络密集,区域各类交通设施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在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公路和铁路已成为城际运输主力,承担着绝大部分城际客货运输任务。轨道交通的客运能力已大幅提高。
前不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2》。该报告是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系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群空间结构、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评价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治理的成效。